全力以赴,办人民幸福的教育
——关于新时期我国教育理念和宏观战略的建议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作者:文东茅    发布时间:[2017/08/19]    浏览次数:2556次

一、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如今,中国国泰民安,人民丰衣足食,精准扶贫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面向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都将迈向一个新的时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促进人民更高层次的幸福,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顺应大势,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迈向“办人民幸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追求幸福”将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核心主题,也是未来教育事业长期的奋斗目标。“全力以赴,办人民幸福的教育”,这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将开启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时代。
二、核心理念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治国之道,在于顺应民心所向;教育之道,同样要顺应民心所向。在摆脱战争、温饱、贫困之后,进一步追求物质的富足、生活品质的提升、精神的愉悦以致心灵的自由就是人心所向。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促进人心灵的成长,是促进人的幸福。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增加“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的主要任务也在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回顾过去,我国教育事业在扩大教育规模、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文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面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教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财富进而增进人的幸福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育仍然要承担这一功能。但必须看到将教育功能仅仅定位为经济功能的局限性,必须看到学历竞争给广大师生带来的困扰和痛苦,必须看到一味追求个人成功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危害。“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不配位,必有殃灾”,财富和地位并不能保证人的幸福,也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根本追求。面向未来,教育必须引领人们不断摆脱物欲的束缚,不断摆脱低级趣味,不断追求真正崇高和美好的生活。
“德者,得也”,“富润屋,德润身”,“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古圣先贤一再告知我们:美德是幸福之源,是获得才能、财富、地位、荣誉、康寿等美好事物的基础和保障。 “修道之谓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致幸福的教育就是不断“修道”、“明德”以“止于至善”的教育。
三、基本原则
(一)以德为本,立德树人
  新时期的教育质量观必须是以德为本,德才兼备。这种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指导思想就是“立德树人”,通过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之引领各级各类人才成长。“大德者必受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要注重培养一大批心怀天下、厚德载物的国家栋梁,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中坚。
(二)有教无类,终身学习
  追求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新时期的教育事业要致力于、服务于每一个人的幸福。致幸福的教育是一项覆盖全体人民的终身学习,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青少年,也要包括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还要包括广大离退休人员。要强调每一个人向内的修养和向外的学习相结合,要在人的整个一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人生境界和造福社会的能力。
(三)全力以赴,全员参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支撑这一事业的教育也必将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此过程中,不仅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发挥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的教育职能,还要打破所有的部门、行业、人群界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要使各类图书馆、科技馆、养老院、社区活动中心等等都要成为教育的中心,要把所有企业、机关、部队以至社区、乡村都打造为教育的场所。人民教育人民办,人民幸福靠人民,要使每一个人都自觉自愿的投身致幸福的教育,提升自己获得幸福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不断获得更大的幸福。
四、战略要点
(一)导之以正
  新时期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引导全社会不断追求高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正人先正己”,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必须首先提高自身修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在言传身教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引领作用。
(二)立志为先
  王阳明先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孔子教导我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立志就是要脱离低级趣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人只有立志修德,才能真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才会有为社会、为他人而努力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一个立志修德的人也必将在为社会奉献中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就至善圆满的人生。广大青少年尤其需要立志,要让自己的青春在奋斗中闪光,要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这一代的必将成就。
(三)明道为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追求高尚美好精神生活的道路上,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道必先信道,之后才可能修道;只有不断修道,才能明道。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必须有一大批立志明道、为往圣继绝学的“明师”。这些“明师”将不仅来自专职教师队伍,也将来自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四)文化奠基
  中外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育要“以文化人”。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奠基工程,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义务。在学习、传承、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开放包容,取长补短、择善而从。
(五)科技添翼
  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增进人类幸福的重要生产力,高校和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以天下为己任”,切实体察并研究解决人民关心的重大问题,为促进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科技也是改变教育形态、提高教育效率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学习技术手段,让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便捷、高效的自学自修。君子之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促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共享、共进。
(六)素位而学
  “君子素其位而学”,“无入而不自得”。每个人不论处于何种岗位、何种状态,都要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是一场“富且贵”的复兴,要引导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先富裕起来的人群过一种纯粹而高贵的生活,引领社会新风尚。
(七)修身齐家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每个人的学习和修养要从“洒扫应对”等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要从孝亲尊师、诚信友善、爱岗敬业开始。人民幸福的教育,要从每一个家庭幸福开始,要注重家训家风建设,加大家校合作力度。在此基础上,要加强公共学习和交流空间的建设,大力开展幸福社区、幸福乡村、幸福企业、幸福单位建设,让幸福成为人民共同的追求。
(八)和谐共荣
  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幸福离不开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世界的繁荣、发展和幸福需要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各国的集体智慧和真诚合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的一贯追求。中国教育改革将一如既往的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同时中国也希望为世界各国的幸福及幸福教育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
五、工作重点
  
包括综合改革和系统升级、队伍建设和统筹、资源动员和整合、技术支持和创新、质量标准和考评等等,尚需逐一细究,在此从略。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子课题组长。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电话:010-88155107     Email:cseds@126.com

京 ICP 备 18027711 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