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京举行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委会秘书处    作者: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委会    发布时间:[2019/11/06]    浏览次数:2879次

  过去几十年,国家通过实施“985”“211”“双一流”等重点建设计划,明显提升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创新能力,逐步缩小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高影响力的工作、里程碑式的工作、原创性的工作还比较少,这一状况制约了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推进。为了从多个维度全面探讨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于10月25-27日在北京化工大学组织召开。本次年会重点关注“新时代的高校科技创新——愿景、政策与激励”,同时对学前教育财政、基础教育财政、职业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财政、宏观教育财政体制、教育评价等问题进行研讨。
  25日晚召开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理事会会议中,魏建国秘书长向与会的全体理事做工作报告,王蓉理事长做大会总结。
  学术研讨会安排在26日-27日,由开幕和闭幕两场以及12个分论坛和2个夜间沙龙组成。58名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传统优势高校、快速崛起新兴高校、行业性高校、应用型本科、“双高”职业院校等的管理者与决策者与学者同台发言,300余名来自123所高等院校院校代表等跨领域、跨界别的决策者、实践者共聚北京,就高校科技创新以及其他教育财政等相关问题展开对话与分享。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暨主论坛由成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江唐方成主持,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康宁致辞。康宁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发展变化的国际格局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转型都成为教育发展变局的最大制度环境,无论是反思过去还是探讨未来,都需要把握住阶段发展特点和共生互动关系。我国的公共财政在努力实现公平均衡教育及扶持重点重大教育项目的同时,在宏观上面临公共教育投资的效益评价、整体教育投资的结构均衡以及长期教育投资政策稳定等问题;在微观上涉及许多新阶段新环境中的制度有效性探讨。特别对于国家财政重点支持的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研发主力之一,在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原创尖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制度供给等方面仍需探索新的路径与视角。

康宁致辞

  同时,6位特邀嘉宾就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科技体制改革、一流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中国高校研发经费投入、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变化五个主题进行了演讲。此外,本次会议的12个分论坛和2个夜间沙龙分别为:(1)“双一流”背景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2)创新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与支持体系;(3)世界一流大学的内部治理:问题与挑战;(4)行业性高水平高校的定位,机遇与创新发展;(5)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与创新发展;(6)项目制资金引导下的“双高”职业院校建设:问题与挑战;(7)托幼一体化背景下儿童早期保育与教育政策与实践;(8)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9)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教育投入:政府和家庭的视角;(10)教育、医学与健康;(11)军地协同科技创新;(12)青年论坛;以及以“从评价到决策:教育评价的作用与局限”“国防科技与国防经济智库建设”为主题的沙龙。除了高校科技创新外,大会也对托幼一体化、基于教育评价的政策决策、产教融合及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教育投入问题等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并尝试进行回应。
  与会嘉宾们对本届年会举办十分认可,认为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全程与会。康宁认为,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科学财政所担任秘书处单位的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聚集了各路精英、聚集政策焦点、聚集分享争鸣,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研究高地,带动了中央与地方研究探讨教育核心问题的两个积极性。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电话:010-88155107     Email:cseds@126.com

京 ICP 备 18027711 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