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作用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0学术年会观察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3日第6版 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作者:杨桂青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次数:1135次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是什么?”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0学术年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的发问,引发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思考。
  “总书记在最近几次重要国际会议上反复强调这个‘战略基点’,”闵维方说,“这个战略基点就是坚持扩大内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是增加消费,扩大内需。马克思早就指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本届年会的主题报告,从不同视角诠释了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起重要作用
  找到这个战略基点,是为了找准教育要发挥的作用。“我们要理解教育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作用,就必须理解教育在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上的作用。”闵维方说。
  按闵维方分析,教育扩大内需的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过大。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普遍提高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质量,是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基尼系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有效措施之一。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才能增加消费内需。二是教育可以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扩大消费的重要动力。三是我国消费率低同人们消费观念陈旧密切相关。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消费观念,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层次,优化消费结构等,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四是我国储蓄率高而消费率低,需要分析深层原因。相关研究显示,居民储蓄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子女教育。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万美元,居民对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在持续增长。
  现在有人提出减少国民教育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其他领域的消费增长留出更多空间。“这是一种‘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闵维方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教授提出,中国在“十四五”时期必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要为2035年发展为中等发达国家奠定良好制度基础,提供人才保障。巴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原因是高等教育没有承担起巴西发展为发达国家所需的人才储备,另外还有创新能力不足、制度安排缺乏激励等原因。
  “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吴晓求说,“在中国奔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也承担着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在师德师风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有担当精神、有创新精神、有国际视野,思想解放,向往未来的时代新人。”
任何改革与发展都可能存在风险,要高度重视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刘益东研究员对防范现代社会科技重大风险等发出警告,呼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和防控能力。
 彰显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建议》对“十四五”时期和未来更长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多方位要求。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研究员概要回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初步展示了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毛入学(园)率、在校生规模、教育经费等数据,重点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张力认为,《建议》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着眼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主要包括:坚持立德树人,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更大合力;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筑牢教育体系基础;适应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创新发展;着力补齐短板,创新规范服务业态;搭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善用规划红利、彰显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的显著特点。”张力说。
  在新发展起点上,要注意总结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来取得了预期成就,为教育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的时期,教育改革深化推进,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更加注重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更加注重以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要更加注重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法治化进程,坚定不移以开放促改革。
  展望未来,高质量教育体系正在形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教授这样阐释高质量教育的特点:差异化教学,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支撑教师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实现大数据支撑下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精细化管理,实现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数据驱动,改变教育的基本科研范式;智能化服务,实现大数据驱动下的智能教育服务。
  《建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研究员认为,当前,要完善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和任务,增强教育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完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出台终身学习促进法等;加快终身学习立交桥建设;建立健全与终身学习体系相适应的教育治理体系。
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满生研究员近来研究发现,受疫情和贸易战影响,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各领域均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中国留学市场面临严重挑战。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2020年4月到9月之间,美国共向中国学生发放了808份签证,去年同期为90410份。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预测,受疫情影响,全球国际学生流动规模要到2025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这清晰地表明了态度,就是形势再严峻,我们都要坚持扩大开放。”周满生说。
  《建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为教育对外开放事业指明了方向。
  教育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说,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对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提出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其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广泛性作用。
  “我们要通过教育对外开放,深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二级巡视员方庆朝说。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教育在其中,责无旁贷。

转入查看:决胜全面小康与“十四五”教育发展战略研讨大会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0年会主论坛报告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电话:010-88155107     Email:cseds@126.com

京 ICP 备 18027711 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