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正重塑各行业、沟通模式与学习范式的时代,将人工智能素养融入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已变得至关重要。马来西亚《国家机器人路线图》(NRR)强调了这一紧迫性,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定位为推动该国工业4.0议程的核心驱动力,并致力于将马来西亚打造成地区人工智能创新枢纽。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字素养使命及《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这场于2025年6月17日至19日在吉隆坡举办的三日培训项目,成为衔接传统教学方法与人工智能驱动未来需求的关键举措。该项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南南合作国际科技与创新中心(ISTIC)与发展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AETDEW)联合主办,旨在为东盟教师提供技术专长与教学工具,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伦理意识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这些正是在人工智能社会中蓬勃发展的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受邀派代表出席了会议。由人工智能及其科普教育领域的杰出专家韩力群教授领衔,带领专委会成员施彦博士、赵姝颖教授、张义宝校长一行共四人,向东盟五十余名教育工作者分享中国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经验。此行旨在与东盟教育工作者交流互鉴,助力提升其专业素养,共同探索如何将课堂建设成为能够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技术使用者成长为马来西亚以及其他东盟国家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中积极的建设者。
本次培训在Sri Bestari 私立学校举行,来自ISTIC , AETDEW的专家学者以及马来西亚教育部的官员参加了开幕式以及培训项目启动仪式。
培训项目启动仪式
在此次人工智能教育专题培训中,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巴基斯坦等东盟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展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他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为培训注入了蓬勃活力。在韩力群教授主讲的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历程专题报告中,参训教师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场观察显示,学员们专注聆听,不时记录要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关键内容,充分展现了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思考。施彦博士针对培训项目得核心设计理念以及内容安排进行解读,并就专题中得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及大语言模型进行全景式概述,并安排相关实践环节帮助学员理解相关原理和技术,尽管涉及复杂的专业概念,但学员们积极互动,在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环境中踊跃提问。赵姝颖教授围绕机器感知、认知过程及人机交互等课题进行了讲解,课程中展示的多项机器人应用案例,特别是相关视频资料,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引起了教师学员们的热情和兴趣。此外,张义宝校长以“问学”为核心,就学校层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的经验进行了专题分享,其详实的案例分析和实践路径探讨引发了学员们的强烈共鸣,参训教师立足各自教学实践,主动提问和交流。
韩力群教授讲座现场
此次培训通过专家授课与经验分享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为东盟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深入理解,为推动区域教育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更搭建了一个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对推动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组活动和实践练习中,合作精神达到了新的高度。跨国团队自发组建,其中一支尤为出色的团队由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教师组成,他们汇聚专业知识,开发出一个创新性的机器学习项目。
这些小组不仅专注于各自的项目,还积极参与团队间的交流。他们热情地走上讲台展示成果,与全体学员分享方法、突破和经验教训。每当展示结束,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踊跃提问并提出反馈和建议。课间休息时,教室里热闹非凡,来自不同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们拿着相机聚在一起合影留念 —— 这些照片成为了他们建立情谊的真切象征。
就连来自 ISTIC、AETDEW 和教育部的代表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加入讨论,从政策制定的角度分享见解,进一步丰富了培训体验。
小组讨论余分享展示环节
随着此次培训圆满进入收尾环节,学员们对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有了全面了解并进行了与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结业之际,学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培训期间,学员们不仅掌握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法,还与来自东盟各国的同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次培训为东盟地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学员们一致认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将成为推动区域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未来,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逐步融入各国课堂,助力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培训结业
此次培训经历凸显了教育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它表明,尽管参与者们背景各异,但大家因一个共同目标而紧密团结:赋予下一代所需的工具和知识,让他们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培训的成功举办,不仅加强了区域内教育者的专业能力,也促进了跨文化教育合作。所有参与此次培训的教师、组织者和支持者都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与奉献精神,他们共同建立的友谊与合作基础,将持续激励各方,共同为亚洲乃至世界的教育创造更光明的未来。
【打印】 【关闭】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 电话:010-88155107 Email:cseds@126.com
京 ICP 备 18027711 号-1